news 新聞資訊
杭白菊栽培-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
杭白菊是桐鄉傳統特色農產品,己有370余年栽培歷史,因其適宜的氣候和土壤條件,杭白菊的種植業一直經久不衰,是我國中藥材中重要品種之一,是著名的“浙八味”之一。目前全市杭白菊的種植面積達4.5萬畝左右,年產5000余噸,占全國白菊花類總面積的60%,杭白菊總產量的90%以上。桐鄉杭白菊除了藥用功能外,還以其色、香、味、形“四絕"成為飲用菊之佳品,受到消費者的青睞,是著名的藥飲兼用品種。多年來一直暢銷港澳臺以及東南亞國家,是我市傳統的出口名特產品,近幾年正向歐美和日本市場拓展。1999年桐鄉市被國家命名為杭白菊之鄉,2002年,桐鄉杭白菊獲得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,并通過杭白菊強制性國家生產標準。
杭白菊國家標準的制定和實施,使杭白菊在原產地域的生產、加工及貿易更加規范,為杭白菊的質量提高,規范了市場秩序,為進一步開拓歐美市場奠定了基礎,近年來,分別建立無公害杭白菊基地5.229萬畝、綠色食品基地1430畝,隨著人們保健意識和消費觀念增強,其產品逐步向優質、綠色發展,為了進一步提高杭白菊產量、質量,結合國家級杭白菊標準化生產示范項目實施,制定本杭白菊標準化生產栽培管理技術。
一、品種選擇 選用、推廣生長較好、品味較佳的遲小洋菊、早小洋菊兩個品種,壓縮大洋菊,淘汰品質較差的異種大白菊,以保持杭白菊地道品質、提高桐鄉杭白菊整體質量,作種苗床的田塊在上年生長期及花期要進行選種和提純復壯,清除雜株。
二、培育壯苗 1、苗地選擇:選擇土壤肥力較好、地勢高燥、菊花生長好、病蟲害少的田塊留種,并做好清除雜草和安全越冬。 2、培育壯苗:苗床開春后施人糞尿200公斤、草木灰100公斤,周邊開好排水溝,擇期移栽,春天一般生長速度快,植株木質化程度低,不易成活,因此要選擇陰雨天后或雨前定植,以提高成活率。 3、壯苗選擇:移栽時選擇生長良好、無病蟲害、單株高12~25厘米、莖粗壯、根系發達的菊苗。
三、大田管理 1、實行輪作:由于老區土壤較實,一般每兩年進行輪作,原地連作,須改畦深翻,忌原畦重茬;最好選擇水旱輪作,有利于減輕病害。 2、底肥及大田整理:栽植前應先對大田翻耕一次,并結合整地施入底肥。視田塊肥力,每畝施有機肥1000-1500公斤,作畦寬1.2米,溝寬0.3米,畦面程龜背形。 3、定植時間與密度: ??杭白菊定植時間一般在4月上中旬,最遲不超過5月上旬。定植密度根據耕作制度和栽種時期而定,一般每畝苗數在3500-5000株之間。種植偏遲的田塊適當提高密度,如有間作物,間作物須保證在7月中旬前收獲。 栽植方式:可采用穴栽或開定植溝栽種,密度為1.2米×20—30厘米,每穴2株,種植深度10—15cm,栽在每畦中間,穴施磷肥50公斤/畝;定植推遲,植株偏大,定植時可適當斜栽,植后須澆足定根水,遇干旱則須澆水抗旱,以確保成活率。 4、種植模式:主要以水旱輪作和旱地套作二種方式,水旱輪作可減輕病害,獲得優質高產;菊花生育期限長達8個月,前期生長慢,農民多以間套作為主,桑(果)園套作、煙菊套作、菊豆套作(豇豆、大豆)、菊菜套作等,以提高綜合經濟效益。 間套作作物一般7月中旬前清理完畢,并及時壓條和肥水管理,確保菊苗后期正常生長,管理得當對菊花產量、質量影響不大。 3、壓條:上個世紀90年代以前,我市均以籬笆式栽培為主,但因小洋菊枝條較軟,易倒伏,須多次培土,工本大,且抗旱能力差,因此到90年代后期開始推廣壓條栽培法。 菊花壓條分1—2次進行,第一次在移栽后一個月左右,當苗高30-50厘米時可進行,此時菊苗木質化程度低,莖桿軟易分播均勻。壓條前,須除草松土,松土深度,在菊苗行兩邊施一次生物有機肥或羊欄肥1000公斤,壓條時把枝條向兩邊分撳倒在地,每隔10厘米左右壓上泥塊,保證枝條充分與松土接觸,有利菊苗節節生根和節部側枝生長。待新側枝長到20厘米左右,進行第二次壓條,這時壓條的方向由密處壓向稀處,使菊苗生長趨于平衡,最遲在7月底前結束。 ??4、摘心(打頂):菊苗摘心可促進菊苗分枝和菊枝間生長的平衡,防止倒伏。摘心時間在壓條后,當新稍長到10—15cm時摘心,兼顧新枝高度與全園平衡,使其下部枝芽均衡生長,花期整齊。生產上視長勢,一般分1—2次進行,目前多數農戶采用一次摘心,摘心在6—8月份進行,使菊苗分枝數達每畝12萬株左右。摘心須在8月底結束,過遲影響菊花后期生長,菊苗再次分枝力弱,花蕾小,開花推遲,且易受早霜危害。
四、肥水管理 1、防漬抗旱: 杭白菊是旱地作物,對水反應敏感,怕澇怕旱,特別是春雨及梅雨天氣影響,如溝渠不暢造成田塊積水,容易出現漚根現象,基部葉早衰甚至全株死亡。因此,需做好開溝作畦(特別是低洼田塊),做到排灌暢通,以改善通氣條件,減少病源菌感染;夏、秋季如遇長期干旱,出現菊苗失水萎縮,要及時溝灌抗旱,促使正常生長。 2、合理施肥: 大田施肥原則:重施基肥,輕施苗肥,追施分枝肥,重施蕾肥。前期以有機肥、農家肥為主,后期則以速效肥料為主。主要有以下幾次肥: (1)基肥:栽種前結合整地翻耕時施入或開溝條施每畝用有機肥1000—1500公斤,有機肥種類主要有:人糞尿、羊欄肥、鴨糞等,并配施磷肥50公斤。 (2)活苗肥:栽種活棵后用人糞尿50—100公斤,兌水澆施,促使發棵。 (3) 壓條肥:壓條前在菊苗行兩邊鋪施羊肥每畝1000公斤、尿素10—15公斤,并用松土覆蓋后壓條。 (4)分枝肥:8月份在每次摘心后施入,每次用人糞尿100—150公斤兌水澆施或施復合肥10公斤。 (5)蕾肥:9月上、中旬是菊花現蕾期,這時進入生長盛期及生殖生長期,需肥量大,施用尿素或進口復合肥15—20 公斤,促使花蕾增多、增大,開花整齊,可視生長狀況施1—2次。
五、病蟲害防治 1、病害防治:杭白菊病害主要為葉枯病為主,發病時期為6—9月。防治方法:注意做好輪作、合理密度和排水降濕,藥劑防治可用50%多菌靈500倍或70%甲基托布津800倍或5%井崗霉素100倍防治。 2、蟲害防治:? 菊苗蟲害主要有蚜蟲、夜蛾類及蝗蟲,可用高效低毒類農藥進行防治,并在收獲前15天停用農藥。嚴禁使用氧樂果、甲胺磷等高毒高殘留農藥,同時根據預測預報掌握防治適期。 提倡使用頻振式誘蟲燈、黃板紙誘殺害蟲。 蚜蟲:多在9月上旬至10月發生,2%以上葉、花蕾有蚜蟲為防治適期,視蚜蟲發生情況,每7天防治1次,連續防治2—3次,一般用10%吡蟲啉1000—1500倍。 夜蛾類:主要有斜紋夜蛾、甜菜夜蛾、小菜蛾等,8月底開始為害,一般每7天防治1次,連續2—3次,可用5%抑太保1500倍或10%安打3000倍防治。(該類藥物對蠶桑特別敏感,須進行隔離防治,并要求專用藥水桶,過后用洗滌劑清洗干凈);在桑菊混栽區建議使用50%辛硫磷800—1000倍或20%滅多威1500倍防治。
六、及時做好護欄,防止倒伏 ??七、采收 按加工、用途不同,采用不同的采摘標準:用作胎菊的在花蕾充分膨大,花瓣剛沖破包衣但未伸展為標準;一般飲用菊在花芯散開20—50%為標準;藥用以花芯散開50—70%為標準,做到分批、分級采收,一般3次。如遇低溫早霜,要及時用稻草或遮陰網覆蓋,采后須及時出售鮮花或自行加工。
- 上一條: 杭白菊的功效和作用
- 下一條: 杭白菊的故事-張冠李戴杭白菊